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慕容慎行先进典型宣传专栏(已归档)
新华网福州6月28日电(程立葳 刘默涵)慕容慎行名气大,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早年,在网络预约挂号还没实行时,黄牛党甚至把他的号源炒到300元一个。但是求诊的患者却说,他是最好找的“神医”。
2013年的冬天,一直到会诊结束了,何谦还不敢相信,这位已经79岁高龄、名满天下的“神医”真的坐了四五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一大早就从福州赶来为她的爱人会诊。而在前一天晚上,她不过是抱着寻找救命稻草的心态,托人尝试着给慕容慎行打了一个电话。当慕容慎行了解到,病人手术后在ICU病房昏迷不醒、病情不容乐观的情况后,推掉了其他的行程赶去会诊。
慕容慎行的老同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门诊部主任黄淮生清楚地记得,20年前,一名患者家属拿着一张外地医院会诊邀请单找上门来,说病重的父亲一直念叨“不见慕容不瞑目”,慕容慎行二话不说,立即安排好工作,动身随他到外地,了却病人的心愿。
在大家眼里,慕容慎行是一个“不懂得”如何拒绝病人的医生,所以,那些排不上号的患者,就会守在诊室外、病房里、电梯间“求偶遇”,往往都能达成所愿。如果有患者打电话向他求诊,他也总会提早赶到约定的诊室门口,他说:“我等一等没关系,不能让患者等我、找不到我。”
附一医院门诊大楼416诊室,是慕容慎行每周三固定坐诊的地方,他在生命的最后16个春秋,一直在那里为病人看病。在附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王励的记忆里,这个诊室外常常到了半夜还有一堆病人守在门口。
一些外地患者、病情比较急的患者,慕容慎行无论多晚都会加号看完。如果是病情不算太急的疑难杂症患者,他会让随诊的助理、学生记下联系方式,和他们另外约定看诊的时间和地点。
慕容慎行的学生、附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毅回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周一上午,门诊大楼一楼的空诊室会成为慕容慎行的“机动诊室”,一有病人他就往那里带。
有时候需要他看的病人实在太多,担心慕容慎行身体吃不消,他的同事、学生会偷偷替他挡一下病人,如果被他知道了,他会说,“病人来找我,都是大事,怎么能拒绝?”
附一医院的中医科病房,是慕容慎行的“第二病房”,这是附一医院众人皆知的事情。中医科住院病人相对较少,时常会有一些空床位。每遇到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而神经内科病房床位却很紧张的情况下,慕容慎行会主动帮他们到中医科去联系床位。
这二十几年来,附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朱明已经记不清楚慕容慎行带过多少病人到中医科病房。而每到这个时候,中医科的年轻医生们就会帮忙整理病人的病例、开处方。
有一天,夜已经很深了,慕容慎行迈着不太利索的小步子,带着病人来到中医科。在查体后,他请朱明帮忙念一下病人核磁共振的报告单。可听着听着,慕容慎行竟闭上眼睛睡着了,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忍心叫他。几分钟后,慕容慎行醒了过来,一睁眼就连声和大家道歉。
那一幕,让朱明十分心疼,也十分敬佩。“他的态度那样诚恳,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记得。”
2014年底,慕容慎行因过度疲劳在家中跌倒后脑出血。康复期间,他因腿脚无力,每天都会到家楼下的篮球场健走康复。篮球场和医院挨得很近,有患者认出他,向他求诊,他欣然接受。这件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患者闻风而来,而慕容慎行索性把篮球场当成了特殊的诊室,从不让患者失望而归。
慕容慎行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找到了一本高中毕业40周年纪念册,在上面他留下了一段话:
“如果有什么最值得珍贵回忆的事,莫过于在平凡的岗位上自己亲自参加救死扶伤的实践,并亲眼看到:一个个瘫痪的患者站起来;一个个昏迷和垂危的患者获得了转机,挽回了生命;一个个患者解除了病痛,恢复了甜蜜和愉快的生活,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些都是最使我兴奋、激动、最难以忘怀的事情。”
57岁时的慕容慎行,把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看成生命的价值所在,往后的日子里,这样的信念依然支撑着他。所以,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心中挂念最多的依然是患者。而“慕容慎行”这四个字,在病人心中也悄然成为了希望的象征。